而避險神話破裂帶來的蝴蝶效應就是造成投資人極度恐慌,紛紛拋售比特幣自保,造成資金出逃踩踏。但如果大家認知夠清楚,也許就不會那么糟糕。
除對比特幣的認知外,最重要的就是對自身定位的認知。首先,數字貨幣不像股市有實體經濟支撐,所以被普遍認為是零和游戲。這時就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在這場游戲里你要賺誰的錢?需要扮演什么角色?這決定你后面如何操作。
同樣地,我將圈里常見的幾種角色進行了總結,大概有以下幾類。
1、價值投資者。這類人普遍認為比特幣具備長期投資的特點,會升值,所以不管點位如何,都會持有。
2、技術型交易員。他們賺的是別人情緒波動的錢,情緒高,他做空,情緒低,他買入。這類人對信息跟事件的判斷認知比較強,邏輯較準。
3、純交易員。主要提供券商服務,幫沒時間看盤的人看盤,賺取的是勞務費。
4、套利交易者。賺的是不同交易市場間的價差。外匯也是如此。
5、交易所。賺所有交易人的服務費等,可以實現旱澇保收。
6、穩定幣發行方。賺行業里面所有人的錢。
所以,做數字貨幣投資需要率先建立兩個認知,一個是對投資方向和投資標的認知;一個則是對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認知,從而建立獨立的投資理念,這樣才能在操作時有所依據。
02
談減半行情:嚴重被高估
從2019年第三季度開始,行業一直在談論減半行情,那到底有沒有減半行情?引用莎士比亞的一句名言「一千個讀者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看多,那應該相信有減半行情;如果做空,肯定覺得沒有減半行情。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而我個人認為減半行情即使有也嚴重被高估,下面會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原因。
第一方面,「賣菜大媽Price In理論」。連賣菜大媽都知道的減半行情,信息的價值可能需要重新定義。另外,賣菜大媽要賺錢,就需要認知不如自己的人來接盤,也就是剛進場且對行業不了解的人,俗稱新韭菜。這時要看一下新人的數量,據我們統計,現在進入幣圈的人與2017、2018年相比越來越少,活躍度持續下降。從這一層面看減半行情被高估。
第二方面,減半的是剩下1/7供給。比特幣總量是2100萬個,目前已產出1800萬個,相當于6/7已經挖出,剩下約300萬個,也就是總量的1/7還沒被挖出來,這次減半是針對剩下的1/7而言的,而相較于過去兩次減半的數量,此次減半的量并不能對市場產生劇烈沖擊,更不能單從供需角度來理解。
第三方面,對挖礦成本的誤讀。不少人認為產出減半,礦工成本相應就會提升一倍,成本提升一倍比特幣的價格自然隨之上漲一倍。但現實是挖礦成本無法按照線性走勢來計算,因為挖礦成本受算力難度、電價、礦機迭代等多個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在當多者因素共同作用時挖礦成本是非線性波動的,所以如果你認為挖礦成本直接決定價格,那就大錯特錯了。
除此之外,很多人會參考過去兩次減半歷史來進行判斷,這也是不合理的。下圖是歷史上過去兩次比特幣減半行情。
第一次發生在2012年,當時知道比特幣的人不多,交易量也少,參考價值可以忽略不計;第二次是在2016年7月,可以看出減半之后的第二個月價格還在跌,而真正漲起來是在半年之后,但由于間隔時間較長,無法確定這就是減半帶來的行情。所以,參考歷史減半也無法得出有效結論。再退一萬步來假設,難道前兩次減半帶來上漲行情就意味著第三次減半后行情一定會漲嗎?
此文由 中國比特幣官網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頁 > 比特幣新聞 » 蔡凱龍:重新認識比特幣及其投資理念 |鏈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