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14年周小川提出進行央行數字貨幣研發是如今一切的開端,那2017年央行成立數字貨幣研究所則是這個故事的重要節點。過去的五年,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聯合數家商業銀行,從數字貨幣方案原型、數字票據等多維度研究央行數字貨幣的可行性。
2019年8月2日,央行召開2019年下半年工作電視會議,明確指出下半年要加快推進我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研發步伐,并及時跟蹤國內外虛擬貨幣發展趨勢。
8月10日,時任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的穆長春在第三屆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上表示,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現在可以說是呼之欲出了”,再一次將央行數字貨幣推到大眾視野之中。
隨后,關于央行數字貨幣的討論不斷升溫,據《福布斯》報道稱,包括阿里巴巴、騰訊、中國工商銀行(601398,股吧)、中國建設銀行(601939,股吧)、中國銀行(601988,股吧)、中國農業銀行(601288,股吧)和中國銀聯等7家機構已經成為首批獲得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的機構,并表示中國央行數字貨幣最快將于今年雙11期間推出。盡管隨后有接近央行的人士辟謠,但不難看出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已經箭在弦上。
表1: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進展
資料來源:零壹智庫根據公開數據整理
三、為什么央行發行數字貨幣?
2019年6月18日,Facebook發布了數字貨幣項目Libra白皮書,由此引發了世界各國央行的關注與討論。全球央行開始密集釋放研發數字貨幣的信號,中國央行也不例外。
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從2014年開始研究,到2018年已經趨于成熟,并在2019年8月份Libra引發全球央行熱議時 “呼之欲出”。
中國的央行數字貨幣英文簡稱為“DC/EP”,“DC”是“Digital Currency(數字貨幣)”的縮寫,“EP”是“Electronic Payment(電子支付)”的縮寫,主要功能就是作為電子支付手段。
電子支付已成為未來發展的大趨勢。美國信用卡支付極度發達但電子支付相對落后,而Libra等機構發行的以美元為主要錨定物的數字貨幣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美國在電子支付領域實現突破。但中國如今以支付寶、微信支付領銜的移動支付已經全球領先,那中國央行為何仍如此重視數字貨幣?
首先要明確的是,中國央行即將發行的央行數字貨幣和Libra存在本質差別。中國央行數字貨幣是由中國央行發行的央行貨幣,是中央銀行的負債,由中央銀行進行信用擔保,具有無限法償性(即不能拒絕接受央行數字貨幣),是現有貨幣體系的有效補充。
而Libra是由Facebook領銜的Libra協會準備發行的一種尚未得到監管許可的數字貨幣。雖然Libra的價值與一籃子貨幣掛鉤,但它仍在很大程度上會對現有貨幣體系造成沖擊,擠占現有各國法幣的使用空間。
其次,此次央行即將推出的數字貨幣重點替代M0而非M1和M2,簡單而言就是實現紙鈔數字化。我國當前貨幣體系中,基于商業銀行賬戶體系的M1和M2已經實現了電子化和數字化,所以短時間內沒必要使用另一種技術對其進行再一次的數字化改造。
另一方面,目前國內支持M1/M2流轉的銀行間支付清算體系在市場化的推動下不斷演進,支付效率和性能足以滿足當下經濟發展需要。用數字貨幣對M1/M2進行替代只會對現有系統造成巨大資源浪費而且不一定能提高支付效率。
再者,用數字貨幣替換M1/M2,可能由于與商業銀行賬戶體系的關聯本質,使央行數字貨幣的投放變得愈加復雜和不可預測,甚至會由于影響商業存款引發信用擴張和貨幣乘數效應,進而擾亂現有貨幣體系的正常運行。所以,央行短時間內不會也沒動力再次改造M1/M2。
那為什么要替代M0?
首先,現在紙鈔、硬幣的印制、發行、貯藏等各環節成本相對數字貨幣都非常高,還需要不斷投入成本進行防偽技術研發。同時由于電子支付的發展,紙鈔和硬幣的便捷性不足,使用場景逐漸萎縮。
其次,M0由于交易匿名和偽造匿名,存在被用于洗錢、恐怖融資等風險。而隨著安全意識和數據保護意識的提升,普通用戶自身存在一定的匿名支付和匿名交易的需求,但現在的支付工具,無論是移動支付還是銀行卡支付都無法擺脫銀行賬戶體系,滿足不了匿名的需求,也就不能完全取代紙鈔支付。但
此文由 中國比特幣官網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a href="http://www.huohuxiazai.com/">首頁 > 比特幣新聞 » 央行數字貨幣的“大時代”:從人民幣1.0到人民幣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