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發行,指區塊鏈項目方在項目開始時向公眾發行自己的代幣,換取以太坊,比特幣等主流幣,起到為募集資金的作用,ICO 的模式在 2017 年達到鼎盛狀態,大量低質量詐騙項目頻現,2018 年,該模式逐漸退熱。
2
IEO(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首次交易所發行,是指用交易所作為募資平臺,向該交易所用戶發行(售賣)代幣的行為,隨后該交易所也會成為該代幣在二級市場上的主力交易市場。最近的案例是幣安 Launchpad 上以 BitTorrent 為首的一系列項目。
3
IFO(Initial Fork Offering),首次分叉發行,以比特幣及其他主流幣的功能屬性和用戶為基礎,以修改未來路線或補充缺陷為原由,通過分叉某種加密貨幣生成新的代幣的發行方式,最近的案例是 2018 年 11 月 Craig Steven Wright 分叉 BCH 生成新的代幣 BSV。
4
IMO(Initial Miner Offering),首次礦機發行,指項目方自己售賣礦機(硬件產品),用戶通過購買官方認證的硬件產品挖礦的方式來發行代幣。最被大家所熟知的案例便是曾經的迅雷玩客云與玩客幣。(來源:鏈客)
――你是否覺得最近市場正在復蘇?――不好意思,作為負責人,我不能評價與市場有關的內容。農歷新年過后,以幣安 Launchpad 為代表新項目代幣發行平臺開始出現,不僅成功地帶動了新項目代幣的數倍價格增長,也讓代幣銷售時所用的本位平臺幣 BNB 獲得了接近 3 倍的增長,與此同時,更多的交易所看到了這一趨勢,紛紛入局 IEO。
當我們討論 IEO 的時候,就必須回顧過去兩年的區塊鏈項目融資模式及其產生的后果。很顯然,ICO、IFO 太「火」了,燒盡了市場對數字加密貨幣市場的信心。不過這股信心似乎正在隨著以交易所信譽和平臺幣為背書的 IEO 火熱而重新恢復,與此同時,企圖渾水摸魚的雜牌軍也正準備借機大發橫財。
當 ICO 已經不能再激起投資者內心的一點漣漪時,市場急需一個新的熱點來引發投資狂潮和投資信心,IEO 來的時間剛剛好?;谑袌霈F狀和對未來的預測,我們認為很快就會有大量交易所跟進該模式。
區塊鏈項目融資與上幣邏輯
歷史上第一起代幣發行(ICO,Initial Coin Offering)發生于 2013 年 7 月份,當時 bitcointalk 論壇上網友們對一個名為 Mastercoin 的項目進行了眾籌公募,該項目募得 5000BTC(當時 BTC 價格僅 80 美元),約合 40 萬美元。普通投資者用自己手里的比特幣換得 Mastercoin 項目的代幣,成為其代幣持有者,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話,也可以稱為「股東」。
由 Vitalik Buterin 在 2013 年 11 月撰寫的 Mastercoin 項目介紹,當時 V 神還在 Bitcoin Magazine 做記者、編輯工作。未來以太坊以及基于以太坊區塊鏈的項目,絕大多數都采取了 ICO 的融資方式。
這種以價值更高或者主網幣購買新項目幣份額的手段,引發了資本市場的新風潮。
傳統的募資手段需要現金交易,耗時耗力。如果跨國的話,那么時間將以周為單位進行計算,如果遇到資金流入流出審批和額度等問題,那么時間將拉長到以月為單位。但是使用比特幣或者以太坊幣則可以避免上述提到的問題,速度快、保護隱私,而且募資項目的代幣一旦發行,就可以迅速獲得流動性,帶動新項目在市場中的流行。
項目方利用手中募集的比特幣或者以太坊,開發項目、宣傳、社區運營,同時花一筆錢將項目代幣上架到交易所中進行交易。投資者則在交易所中進行交易,產生流動性,獲取利潤。這種募資方式對于傳統風險投資基金來說是一種致命的打擊,更快的投融資渠道和更快的投資回收周期,讓不少 VC 投身 Token Fund。
但 ICO 存在不少致命的問題:新項目質量參差不齊,資產安全存在巨大風險,而且投資者不能按照統一的價格公募。即便是有大量名人站臺推薦的項目,仍然存在跑路的風險;即便是大的基金參與投資了一個知名項目,新項目代幣也有可能在上市流通后破發、暴跌;即便上述問題不發生,如果募資的本位幣貶值,那么投資者手中獲得的項目代幣也將因此價值損失;項目可能存在多個階段的私募,越往后的投資者需要承擔的投資成本越大,風險也就越大。
此文由 中國比特幣官網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頁 > 比特幣行情 » 交易所拿自己信譽背書,平臺幣能否重建市場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