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互鏈脈搏?元尚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5月7日,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集團(以下簡稱“港交所”)發布重磅消息:行政總裁李小加通知董事會,擬于現時合約在2021年10月底屆滿時,不再重續集團行政總裁合約。
李小加在任的10年間,推動了香港交易所歷史上多項重大舉措,包括2012年收購全球最大的金屬定價中心倫敦金屬交易所(LME)、2013年成立場外結算公司、2014年推出“滬港通”、2016年推出“深港通”、2017年推出“債券通”。
但最近兩年,李小加力推港交所開展“數字資產”交易一事,仍未有實質性進展,他卸任后此項創新業務是否還能繼續推進,存在變數。
“希望香港能夠趕上數字資產交易中心這班車,不要被拉下了?!毕愀劢鹑趯<?、香港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陳家豪向互鏈脈搏表示。
李小加的數字資產交易夢
從李小加2009年上任至2019年10年間,他面臨著這么一個大環境:全球資本市場交易所的座次已經排定。在港交所前面有紐交所、納斯達克、東京證交所。唯一的變量來自中國內地的上交所和深交所,它們還在蓬勃發展。截至2019年年底,港交所市值已被上交所超越。
李小加對于交易所如何發展,有自己的理論,即“錢”、“貨”、“場”三元關系。港交所的戰略固化圍繞錢(資金)、貨(產品)、場(功能)這三個核心元素來制定。
李小加曾說,“錢”、“貨”、“場”這三大元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它們關系有點像雞和蛋的關系:有了貨才能有錢來,但是要吸引貨來也必須有足夠的錢;有時是貨先來,有時是錢先來;有一個好的場才能吸引錢與貨,而更多的錢與貨又能大大完善場的功能。
為此,港交所并購了LME,開通滬港通、深港通等,但去年折戟倫敦證交所的并購,讓外延式的增長碰到了釘子。
內生性的增長是港交所更需要面對的。什么樣的“貨”能夠帶來錢?2018年年初正逢加密貨幣交易火爆。不知道是不是這給了李小加靈感,他看到了數據作為資產的價值。
2018年11月,他在出席新加坡的論壇時表示,希望5年內見到香港成為國際第一家交易所,透過數據或更接近實體經濟的資訊做交易。同年12月他在香港出席另一個論壇時亦表示,該所正探討以數據為資產,并設立一個數據交易所的可能,成為一種新的交易模式或投資指標,不過因涉及私隱及保密問題,要考慮處理手法,亦要研究是否有其他替代品。
2019年年初,港交所將李小加對數據作為資產交易的思想寫進了《戰略規劃2019 - 2021》,李小加在解讀這份戰略規劃時說:“大數據(尤其是醫學研究、消費習慣等方面的大數據)很有潛力成為金融市場的一大新的資產類別,通過大數據的交易和共享,人類可以更快更好地進行技術革命推動社會進步。這為交易所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機遇。作為中央市場營運方,香港交易所憑借監管機構及市場賦予我們的公信力在大數據的加密、確權和結算等環節具有先天優勢,完全有可能推動金融市場引入大數據這一資產類別的歷史進程。雖然在此方面也許不需要很大的財務投資,但啟動一個全新的市場運營模式一定會充滿挑戰。目前這一戰略還處在早期探索階段,但我們對這一方向充滿信心?!?/p>
在此之后,李小加多次為港交所開展數據資產交易搖旗吶喊。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20日,李小加倡議并呼吁業界各路大軍聯手成立一個跨市場、跨領域、跨學科的“數據要素產業化聯盟”。
港交所能否領導數字資產交易
事實上,數字或者數據這一資產類別已經被全球很多國家的證券交易者所認可。紐交所的母公司洲際交易所(ICE DATA)運營著包括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在內的23家全球性交易所,在全球較早開展了數字資產交易的相關服務,并在2018年成立了Bakkt的公司,專門從事數字資產交易。2019年,倫敦交易所也設立專門從事數字資產交易的AAX交易所。
除了這些先行者,一些國家也希望在數字資產交易的浪潮中不落后于人,乃至彎道超車。
新加坡金管局從2015年開始研究數字資產交易,今年給予了一些數字資產交易所豁免權;立陶宛央行對數字資產交易所進行沙箱監管,部分交易所即將畢業。
此文由 中國比特幣官網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頁 > 比特幣新聞 » 李小加卸任身后事:港交所數字資產交易添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