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要發揮其戰略價值,必須要能提供商業上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并且這種解決方案是可規模化的。我們按照標準與合規、技術、資產、生態等四個關鍵因素逐一評估了超過90個潛在的具體應用。
雖然很多公司已經在嘗試,但因為幾個關鍵原因,我們判斷區塊鏈應用要達到客觀規模還需要三到五年時間。
我們認為區塊鏈在各行業可行性取決于四個因素:
1. 資產類型
2. 技術成熟度
3. 法規與監管
4. 生態系統構建
我們列出了14個主要行業,分別對其四個決定性因素按程度高低分為四個級別,評估表格如下:
制圖McKinsey&Company
區塊鏈技術要達到普遍應用,我們認為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這也是我們判斷至少還需要三到五年的根據:
1. 共同標準至關重要
目前,制約區塊鏈大規模應用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共同標準和清晰的法規監管。但鑒于該領域的需求和共識如此強烈,這些問題的解決已經提上日程。如果有單一的主導者或是政府機構能授予其法律地位,那這個標準的建立就相對簡單。例如,政府可以通過設立法規承認區塊鏈作為土地登記的合法紀錄。
而當這個合作并非單一主導,而必須有多個參與者時,標準的制定就越發復雜,但也更加必要。我們看到,一些行業聯盟在這方面已經取得重大進展。比如匯集了全球70多家銀行的R3區塊鏈聯盟將合作開發金融級的區塊鏈開源平臺Corda。類似這樣的平臺有助于建立區塊鏈急需的通用標準。
全球來看,各國的監管機構立場各不相同,但大多數選擇參與其中而非完全對立。例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將ICO視為證券,此舉被視為ICO進入主流且納入監管。2017年,澳大利亞標準局代表國際標準協會牽頭制定了區塊鏈優先路徑圖并將幫助建立共同術語作為關鍵的第一步。目前來看,各國政府大多采取技術中立的監管態度――對于區塊鏈等特定技術持既不推動、也不禁止的中立態度。
2. 技術仍需改進
區塊鏈技術本身的不成熟也是當前制約其可行性的重要因素。
一些人認為受制于能量消耗和交易速度,區塊鏈難以規?;@其實是把區塊鏈和比特幣混淆所產生的誤解。事實上,技術上可以通過不同的設計和配置來達成特定的商業訴求,比如通過配置“塊”的大小來決定速度,通過配置共識協議來確定其安全性,調節公證人數來配置存儲等等。以區塊鏈在愛沙尼亞醫療領域的應用為例,目前這些健康數據并沒有存儲在區塊鏈上,而是在“脫鏈”數據庫中,區塊鏈技術僅用于識別、連接和監控這些健康紀錄,以及管理這些紀錄的訪問和修改權限。這些妥協意味著區塊鏈在目前這個階段相較于傳統數據庫可能并沒有優勢,但隨著技術的迅猛發展,這些限制正在減少。
同時,區塊鏈技術的不成熟也增加了替換成本,尤其是考慮到需要替換整個系統,成本將相當可觀。對于企業和組織來說,必須尋找值得信賴的企業級解決方案,因為只有當舊系統完全被替代,大部分降低成本的收益才得以實現。目前,很少有創業公司具備足夠的可信度和技術穩定性來為政府和行業做大規模部署。主流科技巨頭都有強烈意愿來滿足市場在這個領域的需求,并選擇和云存儲類似的發展模式,通過區塊鏈即服務(BaaS)產品來實現。
3. 資產必須可數字化
資產類型和天然屬性決定了其通過區塊鏈來改進紀錄或交易的可行性,以及是否需要集成其他技術來實現端到端的解決方案。這里的關鍵在于資產的可數字化程度和潛力。例如,股票本身就是通過數字化記錄和交易的,這種在區塊鏈系統中非常容易實現端到端的管理,或是通過API接入現有系統。
而對于那些本身非數字化的物理產品,如果想連接并固定到區塊鏈上,就需要借助物聯網或是生物識別技術。這種類型的鏈接可能暴露區塊鏈賬簿的安全性漏洞。因為雖然區塊鏈的紀錄具有不可改變的特性,但是物質本身或是傳感器有被篡改的可能。例如,我們要通過區塊鏈來追溯牛奶、谷物等的存儲,就需要借助射頻識別這樣的標記系統,這么做可以提高安全保障,但仍然無法做到100%保證。
此文由 中國比特幣官網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頁 > 比特幣行情 » 麥肯錫報告:炒作背后,區塊鏈真正的商業價值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