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鏈接:http://hackernoon.com/how-a-world-driven-by-the-blockchain-might-look-like-6ebff6ee3e50
在之前的文章【觀點】區塊鏈的商業模式更偏向于協議(Protocol)而不是APP中,對比了互聯網經濟和區塊鏈經濟的區別,其中互聯網產生價值的地方是在其應用層(Application),而區塊鏈則是在協議層(Protocol)。
但這個理論弱化了以下兩個重要因素的力量:
1、區塊鏈經濟中分叉的影響
2、互聯網經濟中開放商業模式的影響
理解這兩點對于理解區塊鏈經濟體系的演進至關重要。
什么是分叉?它為什么對區塊鏈經濟有影響? 當兩個礦工在同一時間挖出一個區塊時,就會發生分叉。分叉有點類似軟件升級,當“軟件”升級后,新版本與舊版本不兼容,那么這個分叉就是“硬分叉”。發生硬分叉時,新節點無法說服舊節點認可新節點產生的區塊,于是曾經是一條鏈的分裂為兩條,以不同的共識規則、特征和“文化”運行,并形成競爭關系。
硬分叉示意圖
然而,在另一種情況下,當發生分叉時,新版本的區塊鏈仍與舊版本兼容時,就稱之為“軟分叉”。軟分叉不會產生兩條區塊鏈,因為新規則下產生的塊會被舊節點接受,舊節點只是無法識別新規則的真實意義。所以新舊節點仍然處于同一條區塊鏈上,對整個系統的影響也就較小。
有三個可能影響區塊鏈經濟的重要變量:
分叉的簡易性
激勵競爭
改進協議的互操作性和可互換性
參與提出“胖協議理論”的區塊鏈企業家和投資者Teemu Paivinen曾指出:雖然這些協議總體上將繼續捕獲大部分價值,但由于分叉和競爭市場力量的綜合影響,單個協議實際上非常單薄并且傾向于捕獲最小值。他將這種現象定義為“大變薄”,在這一現象中,擴展協議的邊際收益越來越小,協議卻越來越大。在互聯網經濟中,科技巨頭利用“規?!眮碇髟资袌觥R虼?,這個概念聽起來可能有點違反常理。
當一個大協議變得越來越“瘦”,那么協議就越來越小。這些較小的協議可能在執行特定任務時變得更有效。由于區塊鏈上的大多數分叉都是軟分叉,因此它們是“向后兼容的”,使得更多協議涌現和興起。
一旦這些協議變得可互操作,既可以創建新的生態系統。正如Paivinen所指出的那樣:隨著這些力量推動行業走向更專業化,分叉允許無限競爭,傳統技術行業的反競爭信息和數據優勢就會減弱,而協議也變得越來越瘦。
當這些協議變得越來越瘦,并且它們可以互操作時,可能會出現以下這種現象:
區塊鏈經濟中的可擴展性邊際收益
在傳統經濟中,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他們會變得更加集中化,也更傾向于通過創建一個封閉的系統來釋放價值。在互聯網經濟中,競爭者無法訪問彼此的數據。實際上,那些互聯網公司之所以能成為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巨頭,正是因為他們手握數據。很多時候,其他人只能遵循巨頭們制定的游戲規則,比如谷歌組織并領導了Open Handest Alliance(手機開放聯盟),他可以掌握并獲取那些設備上的數據,這些數據被轉化為資產并鎖定在公司的算法中,以此產生更多的廣告收入。
在基于區塊鏈的經濟中,理論上數據應該共享,這將創造一種更具競爭力的生態系統,其中規模優勢將會在某個閾值下降。
但要注意的是,到目前為止,這些都還停留在理論層面,它們是否真的能實踐應用,可能只有時間能證明。
此文由 中國比特幣官網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a href="http://www.huohuxiazai.com/">首頁 > 比特幣行情 » [觀點] 被區塊鏈驅動的經濟世界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