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陳府申、虞磊珉、王曉雪等
來源:金杜研究院
近年來, 圍繞核心企業信用傳遞開展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在區塊鏈技術支持下持續發展。區塊鏈技術作為“信任”的底層技術支撐隱于“幕后”,供應鏈金融業務的“臺前”邏輯仍然遵循現行的法律框架,我們用下圖予以概括展示。
本文從法律視角出發, 圍繞資產的標準化、信用的流通化、資金的便捷化與技術的實效化一探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平臺業務下小微信貸領域的“信用煉金術”。
一
背景
政策引導與技術賦能
(一)
資產端:“金融與技術為實體經濟賦能”下的政策鼓勵
供應鏈金融是基于真實的貿易背景開展的融資活動, 對外可表現為應收賬款質押或轉讓融資、預付款融資、倉儲融資等, 實質仍是將核心企業的信用向供應鏈各層級供應商灌溉, 幫助各供應商加速應收賬款周轉、持續獲得資金。近年來, 我國已陸續出臺多項政策鼓勵開展圍繞核心企業信用的應收賬款融資:
(二)
資金端:“胡蘿卜與大棒”下的壓力與動力
在當前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背景下, 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601988)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也陸續出臺多項政策引導信貸資金向小微企業投放, 具體包括:
從上述政策中不難發現, 在資產端, 圍繞核心企業信用開展的應收賬款融資受到政策青睞。而在資金端, “胡蘿卜加大棒”政策下, 金融機構面臨著向小微企業進行信貸投放的壓力。同時, 在資金端政策下, 小微企業信貸又多了一重“政策價值”, 對于金融機構而言, 大量的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又可使其享受到TMLF、MPA等政策紅利。在政策的鼓勵與壓力下, 以核心企業信用為支撐開展的供應鏈金融平臺成為金融機構配置小微企業資產的重要工具。
(三)
信用流轉的痛點與區塊鏈技術賦能
1
硬幣的兩面――信用流轉與信息真實
根據我們的觀察, 傳統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項下, 主要存在兩大業務痛點, 即核心企業信用的1+N流轉以及貿易背景真實性的核查。這兩個痛點實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即1+N流轉的實質原因是貿易背景真實性核查的困難。
所謂核心企業信用的1+N流轉是指, 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僅能為N個核心企業的一級供應商提供融資, 而不能向有更迫切融資需求的二級或二級以上的供應商提供融資便利(即1+N+N的信用流轉), 更不能滿足不同供應鏈上供應商之間的信用交互需求與融資需求(即N+N+N的信用交互與流轉)。
1+N模式
傳統供應鏈金融項下貿易背景核查的困難主要來自于供應鏈上物流信息、合同信息與資金信息的可信賴性存疑與分離性??尚刨囆源嬉稍谟诙壖岸壱陨瞎膛c核心企業關聯性減弱, 核心企業ERP系統內并不包含對二級及二級以上供應商的貿易信息, 資金方又較難信賴二級及二級以上供應商提供的信息。分離性在于資金方對于所有貿易信息是多次多方地核驗, 而不是一次性核查, 造成了核查程序的繁瑣與核查鏈條的拉長。
2
區塊鏈技術的賦能――構建可信社區
我們認為, 實現1+N+N流轉的關鍵在于構建信息與身份均可信賴的社區, 而實現N+N+N的關鍵則在于構建信息與身份均可信賴的社區同時引入持牌金融機構的信用(N+F模式)。在區塊鏈+供應鏈金融下, 借助區塊鏈技術與物聯網技術將供應鏈上各層的物流信息、合同信息與資金信息均記錄在分布式賬本上, 且要求核心平臺企業與各級供應商多方多次地確認, 確保供應鏈信息的真實性與不可篡改, 一定程度上增強二級及二級以上企業的信用, 引導信貸資金投放的同時便利資金方對貿易背景真實性的核查。
此文由 中國比特幣官網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頁 > 比特幣行情 » 金杜律所:解密區塊鏈+供應鏈的煉金術|八維Share